為什麼看勵志書沒有用? 要改變自己,必須先了解自己
     
  基隆心身心精神科診所 孫振愷醫師

逛書店的時候,我們常常發現,在暢銷書的欄位,總會有好幾本書是屬於心靈勵志的類型,這些書往往很有道理,內容深入淺出,讓人看了熱血沸騰,燃起希望,好像從看完書的那一刻,人生就能開始改變。但是,事實往往不是如此,培養運動習慣很重要,但往往動了幾天就開始發懶,學習英文很重要,但過幾天,覺得沒有心情讀,於是就此暫停。為什麼我們能夠明白道理,卻很難以實踐?關鍵可能就在於,我們對自己有沒有清楚的了解,以及是否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知名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家,葛瑞琴.魯賓,在她的最新力作「理想生活的起點」中,她一直想探討,究竟要怎麼樣建立一個快樂、健康、有意義的人生,因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策略。根據她分析、整理了近百萬份問卷,她認為人可以依照他如何回應外在和內在期待,可以分為四種: 自律者、質疑者、盡責者、叛逆者,其中盡責者比例最高,比例高達41%。我們以下就探討這個最常見的類型: 盡責者。盡責者的特色是,即使在掙扎下,他們會盡力完成外界期待,但對內心期待則不太回應。例如,有些盡責者的家中可能一片凌亂,雖然內心想要整理,但卻一直沒有動力,但如果有人會定期來到家裡拜訪,盡責者就會養成「不得不整理」的習慣,也就是說,盡責者很善於去回應外界的期待,他們經常有個很深刻的感觸: 很習慣把時間留給別人,但常常沒時間留給自己。

善於回應外界期待,可能是盡責者的壓力來源,但如果巧妙的善
用這個原則,反而可以把「外部問責」的力量,轉為讓盡責者達到內心期待的推動力。重點是,先探索內心期待,然後善用外部問責的力量,設法讓外界的力量,把自己推向想要前進的方向。如果盡責者想要學會攝影,光是去買一台很棒的單眼相機和攝影自學書籍是不夠的,如果能報名攝影班,定期去參加課程,老師每週都派回家作業,這時盡責者就會盡力完成回家作業,透過這個過程,盡責者就能越來越熟練攝影這門技巧。

另外再舉一個例子,如果盡責者想要培養運動習慣,而且是獨自運動,盡責者會需要找另一名信任熟識的監督者,每天運動,並把運動的時間和進度記錄下來拍給監督者;然而,對於某些盡責者而言,「熟悉的監督者」可能無法構成足夠的外部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不適合獨自一人運動,而應該報名有氧課程,或者約朋友一起去運動,在必須赴約的壓力下,盡責者就會盡力克服惰性,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

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是每個人共同的目標。有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懂的道理不夠多,而是我們並沒有找到最能推動自己的方式,透過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特質,我們很有可能找到一個方式: 在人生中,如何好好回應自己的期待,以及如何善用別人的期待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參考書目: 「理想生活的起點」
作者: 葛瑞琴.魯賓 商周出版
 
回上一頁
 

服務電話:(02)2308-8878 (請現場掛號) 診所初診限號,視當日看診人數、病人與醫師狀況等,謝謝您的配合!
    診所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142號1樓 (龍山寺捷運站1號出口對面)
    前往 健保局   © 2008-2023 WanHua Psychiatric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