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獨處的能力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潘明宜醫師

在身心科門診,情緒低落沮喪是最常見的困擾之一。而最常見的困擾當事者的核心抱怨即是獨處時的寂寞與孤單。大眾心理學常常在呼籲培養與自己相處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數人在想到獨處的能力時,想到的其實是所謂個人的獨立性這部分的能力。而我認為一個人是否具備獨處的能力則取決於其獨處時的內在心理狀態為何。

同樣都是獨處,有些人獨處時的內在狀態是放鬆、自在、平和甚至是豐富的,與所謂的孤單、孤寂無關。相反地,害怕獨處的人在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幾乎都是孤單、寂寞、空虛,彷彿被拋棄叛離的感覺;甚至有時呈現的是多疑或者是被迫害的心理現象,就像是心理學理論的客體關係理論之母克萊恩所稱的偏執分裂的心理位置。

英國客體關係心理學家溫尼考特在1957年寫過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獨處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Winnicott,1957) 他的論述在於所謂獨處的能力其實是個弔詭或是自相矛盾的命題。因為他認為要具備這種能力,唯有當個體曾經有足夠的夠好的被陪伴的經驗 ; 也就是唯有在非常早年的生命中,個體從重要照顧者得到過全心的照顧與陪伴,個體才有可能形成獨處的能力。而這個照顧者是在極度認同個體的形況下,甚至某種程度是照顧者視個體為他自己的一部分的這種心理狀態下照顧個體,我們這裡描述的就是令人讚嘆的母嬰關係。而缺乏這樣被照顧陪伴經驗的個體在長大後在其獨處時是無法感到自在,而是感到孤單寂寞以及被拋棄的心理狀態。溫尼考特認為獨處的能力是最能象徵一個人的情緒成熟度的關鍵表徵,而這樣的情緒成熟度也是往後的友誼以及重要人際關係的基礎。在心理意涵上是所有的移情經驗的基礎。換言之,是所有人我關係的基礎。
 
回上一頁
 

服務電話:(02)2308-8878 (請現場掛號) 診所初診限號,視當日看診人數、病人與醫師狀況等,謝謝您的配合!
    診所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142號1樓 (龍山寺捷運站1號出口對面)
    前往 健保局   © 2008-2023 WanHua Psychiatric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