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奉獻是美德嗎?
     
  作者: 劉瀞涵 心理師

「我總是體諒他辛苦,凡事都順著他的要求,只要他開心,我都可以退讓、忍著自己的需求,為什麼他都看不到我的付出?」
「這十幾年來,我為先生、小孩付出了這麼多,凡事都以他們為重,連幾百塊的東西我都捨不得買給自己。我這麼努力幫助他們,為什麼他們卻還是那麼不爭氣?工作、讀書,他們甚麼都做不好!」
「我這麼努力用心的幫學弟妹,甚至自己的事情因此做不完,我都是為別人好,為什麼他們還要責備我?」

在關係中,我們總以為犧牲、奉獻是值得讚賞的,但有時犧牲奉獻卻可能是傷人又傷己的行為。知名心理學者卡普曼提出了一個心理遊戲三角形的理論,他發現人際互動中常會出現三種角色:「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而當我們讓自己進入其中的任何一個角色時,就會進入這三種角色的循環中。一開始是為他人付出的「拯救者」,犧牲奉獻到某個程度後,就開始覺得自己很委屈而進入「受害者」的角色,接下來就是指責他人無法看到自己的付出,而成為「迫害者」的角色。而先生、小孩、男友,則變成了相應的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不論是哪個角色,其中所伴隨的情緒都不會是令人感覺愉悅的。迫害者覺得生氣,受害者覺得委屈,拯救者覺得疲憊。如果無法覺察,往往就在一次次的循環中,一次次的破壞了美好的關係。

犧牲奉獻的背後往往有著「我是不重要的」的想法,因此一方面把好的都給別人,而不重視自己的需求;一方面則是透過犧牲奉獻來展現出我的重要性,得到成就感。卻又會一次又一次的覺得不受到重視,而一次又一次的感到受傷。

這並不是說為他人著想、付出是錯的,而是當我們在為他人付出時,是否也注意到自己的需求;還是不斷一個勁兒的為他人付出,卻忘了自己。其實,這個世界上最能夠、也最該珍愛重視自己的人,是自己。當我們自己不重視自己、不愛自己,往往也會覺得別人不重視我、不愛我。相反的,當我們重視自己、愛自己時,我們也會容易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視的、被愛的。

許多犧牲奉獻者都有著不受到重視的童年,可能是重男輕女家庭中成長的女孩,可能是家庭中得到最少關注的孩子,可能是必須提早長大照顧父母的小孩。這些童年經驗讓人沒有學會「重視自己」、「愛自己」。但人的命運並不是由童年所決定的,當我們可以覺察自己的狀態,了解自己情緒和行為背後的想法,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就可以從卡普曼三角形的角色中跳脫出來。當我們可以愛自己、重視自己的需求,我們可以學會適時的滿足自己,我們可以學會相信別人、讓別人負起他們自己的責任,我們可以適當的付出而不過度的犧牲自己,進而可以建立互信互重的和諧關係。

從現在開始,聽聽自己的需求吧!滿足自己,珍愛自己。一個下午茶、一場久違的電影、一趟嚮往已久的旅行、一堂一直想去上的課……...,Just do it!

 
回上一頁
 

服務電話:(02)2308-8878 (請現場掛號) 診所初診限號,視當日看診人數、病人與醫師狀況等,謝謝您的配合!
    診所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142號1樓 (龍山寺捷運站1號出口對面)
    前往 健保局   © 2008-2023 WanHua Psychiatric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